9月4日,中国地震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协议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出席签署仪式,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代表双方签署协议。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牛之俊主持仪式,双方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仪式。
郑国光对自然科学基金委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防震减灾科学发展表示感谢。他指出,地震多、分布广、灾情重、影响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震灾害风险不断升高。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调研时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新时期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这些都对我国地震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亟需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此次协议的签订,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及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部署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地震科学基础理论前沿探索、抢占国际地震科学研究制高点、驱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郑国光表示,地震局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具有长期良好的合作,30多年来,基金委对地震科学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深化了对地震孕育发生、成灾防灾机理的认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地震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持有力,成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基金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和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此次签定协议,既是对以往长期友好合作的传承,更是未来深化合作的良好开端。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吸引和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国家地震安全重大需求的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促进我国地震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单位要抓紧协议的后续落实工作,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凝聚社会科技力量,认真做好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各项工作。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杨卫表示,地震科学技术不仅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也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解决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21世纪以来,地球科学的发展积极面向灾害、资源、能源、环境等国家和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功能不断增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历来对地震科学相关领域的资助工作十分重视,鼓励科学家围绕地震孕育、发生的致灾机理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发展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技术、方法,提高预警能力。中国地震局是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经国务院授权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责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防震减灾救灾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设立联合基金,就是要充分发挥两个部门各自的优势,紧密结合减轻大震巨灾风险的国家重大需求,吸引和汇聚全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围绕若干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促进我国地震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联合基金设立后,将会极大推动我国地质学、地球物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更加紧密地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更好地培养我国地震事业的科研人才,形成体现我国地域特色、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领域,显著提升中国地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为建立我国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