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2周年。当天,应急管理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在唐山联合主办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防震减灾、科普先行,更强调在未来的几年里,地震局将推动社会力量进入科普领域,用新技术、新手段与科普相结合,让地震科技跟普通人更接近,防震减灾知识真正“飞入”百姓家。
科普不仅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公众整体科学素养提高的先决条件。在郑国光看来,当地震来临时,普通人对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防震减灾工作的成败,所以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长期以来,我国的地震科普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这种方式尽管有自己的优势,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地震知识的推广不够贴近群众,方式不够新颖,语言不够通俗易懂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郑国光指出,一方面是防震减灾科普的覆盖面太小,在量上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是科普内容和方式过于老旧,很多专家在办公室里搞科普,做出来的内容多年不变,难以被群众喜欢和接受。他说,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欢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地震科普如果不与时俱进、改变方式、丰富内容,被抛弃是必然。
从去年开始,四川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网上科普,用大数据、精准推送、直播、H5等互联网产品与科普结合起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人群的画像分析,运用多种形式,推动互联网整体科普给广大用户和群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科普感受。
这一案例被郑国光反复提及,他表示,要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科普,首先要实施“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行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权威的科普网站,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分众传播,提高防震减灾科普现代化水平,提升防震减灾科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公众忧患意识和全社会风险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大震巨灾风险,筑牢地震安全屏障。
在科普现代化的进程中,郑国光提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来投身到科普事业中来,推动更多企业、市场力量进入到地震科普领域,才能做到多样化、创新性,诞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
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其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目前已经注册在案的社会性防灾减灾企业有2000多家,若引导得当将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政府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郑国光说。(科技日报唐山7月29日电)